修水县通城县崇阳县洪湖市平江县临湘市晏氏主修:晏
修水县通城县崇阳县洪湖市平江县临湘市晏氏创建时间:2016-1-26 16:49:53基本情况--修水县通城县崇阳县洪湖市平江县临湘市晏氏基本信息
晏殊 晏殊[1] (991-1055),字同叔,著名词人、诗人、散文家,汉族,北宋抚州府临川城人(今属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),是抚州籍第一个宰相。晏殊与其第七子晏几道(1037-1110),在当时北宋词坛上,被称为“大晏”和“小晏”。十四岁以神童入试,赐同进士出身,命为秘书省正字,迁太常寺奉礼郎、光禄寺丞、尚书户部员外郎、太子舍人、翰林学士、左庶子,仁宗即位迁右谏议大夫兼侍读学士加给事中,进礼部侍郎,拜枢密使、参知政事加尚书左丞,庆历中拜集贤殿学士、同平章事兼枢密使、礼部刑部尚书、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、兵部尚书,封临淄公,谥号元献,世称晏元献。晏殊历任要职,更兼提拔后进,如范仲淹、欧阳修等,皆出其门。代表作品有《清平乐·红笺小字》、《踏莎行·小径红稀》和《清平乐·金风细细》等。 晏阳初 晏阳初,1890年10月出生,四川巴中人,中国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家。晏阳初早期开展平民教育运动时,认为中国的大患是民众的贫、愚、弱、私“四大病”,主张通过办平民学校对民众首先是农民,先教识字,再实施生计、文艺、卫生和公民“四大教育”,培养知识力、生产力、强健力和团结力,以造就“新民”,并主张在农村实现政治、教育、经济、自卫、卫生和礼俗“六大整体建设”,从而达到强国救国的目的。著有《平民教育的真义》、《农村运动的使命》等。 晏几道 晏几道(1038年—1110年),北宋著名词人。字叔原,号小山,汉族,抚州临川文港沙河(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)人。晏殊第七子。 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、乾宁军通判、开封府判官等。性孤傲,中年家境中落。与其父晏殊合称“二晏”。词风似父而造诣过之。工于言情,其小令语言清丽,感情深挚,尤负盛名。表达情感直率。多写爱情生活,是婉约派的重要作家。有《小山词》留世。
家谱序言--修水县通城县崇阳县洪湖市平江县临湘市晏氏家谱序言
晏姓族规 一.遵纪守法,爱国爱族,不参与损害国家和宗族利益的活动。 二.尊师重教,勤奋学习,立志成才,为国争光。 三.为官清廉,司职公正,不贪不腐,严于修身。 四.怀念祖先,祭扫坟墓,维护宗族和祖辈坟墓不受侵害。 五.感恩父母,孝敬老人,承担赡养义务,让长辈安享晚年。 六.兄弟团结,妯娌和睦,共商其是,共释其难。 七.夫妇和顺,以德兴家,严格教育,模范感召子女。 八.加强修养,和里睦乡,与人为善,童叟无欺,扶贫济困,急难相帮。 九.轻财重义,公平交往,不损人利己。 十.发扬中华传统美德,勤俭持家,不奢侈,不赌博。
源流迁徙--修水县通城县崇阳县洪湖市平江县临湘市晏氏源流分支迁徙情况
万四字良寿号如南又名纯仁,偕妻廖氏系分宁始祖。由江西临川迁至故称临川世第.定居白沙岭清水桥生平初,敬初。平初公于明万历期出了晏道明号道善字霞石(1573 1663)曾任闽漳州府军总,后蒙加授参将,职掌付总镇守台湾铜山,该支在明末,清初人丁较旺,乾隆期裔迁外出,如升平、荣华,首章兄弟等外迁四川、贵州、陕西等,而故土嗣息不隆,其裔生居晏家塝大垅。 吾祖万四,万六分迁到此已站百余年,已衍二十七代今裔散发湘鄂赣三省六县(修水、通城、崇阳、洪湖、平江、临湘)现有红丁8000余人。其派衍经邦治逐稀,纯儒承当道,先绪敦蔚起,本派问世。随着社会的发展,安定团结,人文蔚盛,人的素质大提高,基本普及初中文化,大中学历者甚多,往国外留学者不少,记者、作家、文艺学学士、硕士、博士、教授、工程师等人才辈出,参政、参军等中高级将士与日上升,企业有和家裕巨富者大起,且有较多的族人由山区迁往平原,由农村迁往城市,族人的经济、文化生活在提高。我们的祖祠重建落成,将荣叨祖福愈炽愈昌,愈发愈盛哉!
家谱字辈--修水县通城县崇阳县洪湖市平江县临湘市晏氏家谱字辈
晏氏永定合派 万初为仕堂 旭仲文尚日 善有贤才士 达明经邦治 纯儒承先绪 郭本庆吉祥 庭传诗礼训 光国道隆昌 雄心立壮志 浩气贯长虹 师古怀英物 登高憶远谋